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贝尔社区 > 亲子天地
教育孩子的十大误区——贝尔机器人讲堂
2013-07-21 admin 10 1716

 贝尔机器人讲堂开课啦,孩子的成长教育关乎到孩子的未来,从小给孩子良好的教育对他们的发展非常有好处。


  父母希望子女能得到最好的教育,然而教育子女真的并非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需要极大的耐心与爱才能培育出健康快乐的孩子;有时也会因为一些无心之过对孩子造成伤害或是难以挽回的损失。


  这里,成都贝尔机器人教育专家莫琳老师总结了教育孩子的十大误区。若是为人父母都能更细心地避免以下的错误,才能培育出一个乐观而积极的孩子。现在,不妨来个自我检测,仔细的检视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有需要调整之处。


  1.不要过度宠爱

  小孩需要父母的陪伴胜于对物质的欲望。即使父母出于好意,但一味的物质满足,而忽略小孩对亲情的渴望,这样的缺口会造成心灵愈来愈空虚,得不到满足。没有亲情作后盾,将来更无法应付人生中的诸多不如意。从孩子年幼时即灌输他们知足及感恩的人生态度,并在孩子需要温暖与鼓励时在旁给予鼓励及支持,比一切物质的东西都来得重要。


  2.适时教导自律

  如果平时孩子在家时未适时地教导其行为规范,那么孩子在别人家时也会同样的不安份。何况,在别人家里更应注意良好的规矩,和别人应对礼仪也应该是父母不可忽视的责任。否则,会对以后和他们接触的人造成困扰,包括亲属、教练、老师以及他们自己交往的朋友。因此从小约法三章才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3.和老师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孩子近况

  除了自己家里,小孩待在学校的这段时间也在塑造将来的人格,所以父母对于班上师生的情况也应多加了解与关心。即使工作再忙,请假和老师见个面也是值得的。况且老师也会因你的关心而更乐于和你联系,一起帮助小孩在各方面的发展。


  4.不要过度地奖励

  有针对性的鼓励远胜于“凡事有奖”的方式。当小孩表现亮眼时,鼓励他再接再厉,可以帮他建立自尊。但若为一个小小的成就而开个大派对,则会扭曲他对真正成就的定义。


  5.建立孩子的责任感

  做日常家事不应按件计酬。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责任全力维护居家的整洁与秩序。如果愿意额外的付出可以用零用金来奖赏。并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适量地增加家务。如此一来,不仅能减轻家长的负担,也能藉此奠定他们日后完成大学学业与完成份内工作的能力。


  6.贯彻承诺

  如果你已下了禁足令,你一定要说到做到。在生活中对小孩子做承诺和执行处罚可能有些伤神,但是建立诚信是第一位的。如果你一再的毁约,那以后你所说的孩子都不会认真的看待。当他们再也不信任父母时,那将会是一个难以处理的烫手山芋。


  7.建立良好夫妻互动模式

  夫妻之间善待彼此也是善待子女的一种方式。如果夫妻任何一方总是一有争论就大吼大叫,就等同在教你的小孩如法炮制。长期下来,也将影响到他们日后人际关系的发展与夫妻的相处模式。因为他们会很快的学会了你的错误示范而将你平日的谆谆教诲抛诸脑后。反之,如果父母互相敬爱,那么子女会喜欢家的温暖,不管外头的世界如何,他们知道家永远是他们最安全的避风港。


  8.设立合理的期望

  小孩的天性好动,两、三岁的女儿肯定无法如公主般端坐并陪你们外出享用一顿美好的晚餐。而那壮硕却只爱吹单簧管的儿子也肯定无法成为你一直憧憬的足球明星。放弃自己所有不切实际的妄想,才能看见孩子快乐的成长。


  9.教导孩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人生观

  如果父母对待子女一直像小婴儿一样的照料着,那么在他们调教下的小孩会显得脆弱无助。长大后也就很自然的忽视了认真工作和独立自主的价值。现代小孩茶来伸手,饭来张口,连房间都要父母帮忙整理,还不时得救急安慰他们的受伤心灵。真正爱他们就是从头教育他们加强自我应变的能力并坚强起来。


  10.让孩子保有自我特性

  孩子终究还是孩子,不要加诸太多大人的观点给他们。即使你原先立志要嫁给有钱人的梦碎了,也不要强制自己的女儿为你圆梦。即使穿金戴玉适合你,可不见得适合于她。这样你可能觉得日子十分无趣。然而,子女确有保留自我茁壮的权利和前进的空间。何况,摸索着前进对他们已经很难了,更不应消耗他们的青春在取悦你的份上。让他们找到自己适合的路,对他们才是最有利的。


  由于少子化的现象日趋普遍,也造就了所谓的新一代“直升机父母”。意指过度介入,一心期望造就“完美儿童”的父母。这些父母像极了直升机,在孩子上空盘旋,无时无刻守望孩子的一举一动。天下杂志曾指出:这类的直升机父母无所不在、无所不管,每天在孩子上空盘旋,并介入孩子的一切,对孩子的未来可能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


  因此,教育孩子切不可急进;无论太过与不及均不是良好的教育模式。唯有理智的教育,良好的示范与沟通才能建立起与孩子沟通的最佳管道。诚如天下杂志所言:在这关键时刻,父母与社会需要另一种新教养与新价值,来重新思考真正“爱孩子”的方式。

返回列表